泗县秦氏皮影“撞见”宿州市博物馆-凯发k8一触即发
一、关于皮影戏的那些事儿
皮影戏是用牛皮、羊皮、驴皮等雕镂成人或物,借助于灯光将人或物的影子投射在帷幕上进行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它是一门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民间戏剧中流传最为广泛、历史最为悠久且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品种之一。
安徽皮影荟萃,曾经活跃于江淮大地,盛极一时。在中国南宋王朝偏安于江南期间,中原影戏便随难民南渡,曾一度传播到了安徽等江淮地区;若按皮影大系来看,安徽皮影与山东皮影、河南东部皮影、苏北和苏中皮影同属于山东影系。江玉祥教授根据皮影戏影偶的制作、弄影的技术、唱功、灯光、舞台和乐器,把皮影戏分为秦晋影戏、滦州影戏、山东影系、杭州影戏、川鄂滇影戏、湘潭影戏、潮州影戏等七大系统。安徽皮影属于山东影系。安徽影戏的历史,因资料缺乏,难以详考。根据皮影艺人师承关系、口述历史推算,安徽皮影大约在明末清初已经十分兴盛。
从尚在演出的安徽皮影戏班来看,皖北有灵璧皮影及传承人唐兆福夫妇,蚌埠皮影及传承人余家坤,固镇皮影及传承人张廷华;皖中有合肥马派皮影及传承人马飞; 皖南有宣城皮影及传承人何泽华,皖西有霍邱长集淮派皮影及传承人任其安、涂生球等人。这些皮影艺人,曾经都是城市街巷和农村田间地头的演艺明星,如今他们都在家乡守护着这门古老的皮影艺术。
泗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源地,被称为“泗州戏之乡”。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泗县人民在泗县这块古老土地上薪火相传,坚守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秦家皮影正是泗县珍贵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皮影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古老的乡土艺术,它与民间信俗密切关联。民间信俗与民俗活动对皮影戏影响巨大。这种影响,除体现在民俗活动是影戏起源形成的源头,是影戏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之外,也体现在民俗活动对影戏演出内容、 过程及仪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影响。泗县历史上是古泗州治所,泗州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缩影。
农业习俗也是泗县影戏生存的土壤。泗县是重要的农业区,又是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农业丰产、求雨驱蝗等仪式活动等,自然也都离不开皮影戏。农村人家盼儿求女、祈求福寿、金榜题名等等,都免不了向神灵许愿,愿望实现后,还要感谢神灵,并履行自己的诺言。一般许愿多以“愿望达成后,请皮影戏班唱戏来感谢神灵”。然而,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进一步走向工业化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社会信俗的巨大变化,民间皮影的生存环境有了极大改变。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农耕信仰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新民俗中,极大破坏了民间皮影的文化空间,皮影市场急剧萎缩,观众越来越少,也就剩下老年人把皮影作为追溯岁月的忆旧幻影。
二、泗县秦氏皮影戏传承人简介
秦德华,男,1951年3月16日出生,家住泗县草沟镇秦桥村,是泗县秦氏皮影的第五代传人。秦德华家族世代以表演皮影戏为生,在附近很有名气。秦德华自幼学习家传皮影戏,13岁开始跟随父亲外出登台演出。2013年,秦德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广电局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金奖。之后,受聘在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担任顾问,在圆明园皇家皮影戏艺苑担任艺术指导。秦德华夫妇及孙子秦子健等人近年来经常在泗县各类演出活动中登台表演,为传播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作出了贡献。
三、精彩预告
节目名称:《二龙山之龙洞 孙悟空捉妖降怪》
西游记选段
演出时间:2019年8月20日晚8点
演出地点:宿州市博物馆南门一楼
表演者:泗县秦氏皮影戏传承人秦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