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起承转合”奏响“送戏进万村”新乐章-凯发k8一触即发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为进一步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宿州市紧紧围绕全省“送戏进万村”活动座谈研讨会精神,按照“早部署、严落实、见实效、强督导”的工作要求,通过“起承转合”工作方法,精心组织谋划全市“送戏进万村”工作,开创文化惠民工程新局面。
拉好“起字幕”,做好谋篇布局,及早启动实施。一是加强调度推进。于2020年11月26日和12月19日连续召开专题会议,对2021年“送戏进万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县区结合往年情况,在紧抓招标采购、宣传通告、演出现场等关键环节的同时,加强群众喜好调查、送戏点单目录、标段划分调整、管理人员培训等细节管控,切实强化送戏工作质量。二是及早启动招投标工作。全市各县区局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细化招标采购条款,将固定演职人员数量不少于20人、具备演出必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制订精准高效演出策划方案、艺术院校毕业或者中高级职称的演员比例必须高于10%等硬性条件作为评分重点内容,对于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或承办过县级以上党委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的,近三年来承接过政府购买演出服务项目且合同金额不少于25万元等情况的艺术院团适当加分,对于曾违规失信的院团一票否决。合同规定的演出内容以梆子戏、坠子戏、泗州戏等本地国家级非遗经典剧目为主,同时提高创作反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现实题材新戏比例。2月2日,全市四县一区全部完成招标采购工作,中标院团14家,计划送戏1204场;3月8日全面启动送戏演出活动。
定好“承担谱”,压紧压实责任,落细落实任务。根据2020年12月份全省“送戏进万村”活动座谈研讨会精神,全面梳理我市“送戏进万村”工作流程,于1月中旬制定下发《宿州市2021年送戏进万村工作作战图》等文件,按照市、县、乡、村四级将工作分解为10项指标86项任务,健全完善了市统筹、县实施、乡村和中标团体落实的联动工作机制,实效全年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唱好“转换调”,加强过程管控,转为工作实效。市局采取“党组成员联系县区”和“工作领导小组暗访调研”双层督查机制,全年不定期对各县区开展督查暗访,重点查摆各县区采购计划、合同执行、质量效果、资金使用等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反馈县区立即整改,对于发现的创新、典型做法及时宣传推广;同时将进一步加强“送戏进万村”平台信息审核、录入工作,实现对送戏演出的动态监管。各县区按照“三个不能”原则,即“未提前宣传不能演”、“恶劣天气不能演”、“观众人少不能演”,不断强化现场监管力度,每场演出均由乡镇、村文化干部到场全程监管,同时派遣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对“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进行专项督查,对出现的违约行为的演出团体依据合同严格执行并纳入全市公共信用平台黑名单,切实提高演出团体“送戏进万村”活动的履约能力。
奏好“合奏曲”,强化协调配合,提升惠民实效。一是做好内外协同,加大对接力度。演出所在乡镇、村提前3天同演出院团做好对接,根据天气等因素安排演出时段,将村文化广场等地域宽阔、交通便利的地点设为演出场地,同时根据现场秩序和防疫要求提前做好现场规划,抓好公厕、遮阳棚、板凳、茶水、口罩等服务细节。二是做好上下协作,强化宣传推介。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文化站要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提前3天发布演出公告、征求群众意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群、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页等形式做好演出预告宣传,使群众及时了解演出的时间、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知晓率、上座率和参与度。三是做好协调联动,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队伍作用,在每场演出当天安排县级公共文化场馆辅导员和文艺小分队在所在村开展进基层活动,同时在演出前由当地乡、村的文化志愿者和文艺队伍开展歌曲、舞蹈等暖场活动,在全力渲染活动氛围的同时,促进“送戏进万村”活动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两大文化惠民活动的有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