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皮影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凯发k8一触即发
皮影戏是用牛皮、羊皮、驴皮等雕镂成人或物,借助于灯光将人或物的影子投射在帷幕上进行演唱的一种戏剧形式。她是一门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民间 戏剧中流传最为广泛、历史最为悠久且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品种之一。
安徽皮影荟萃,曾经活跃于江淮大地,盛极一时。在中国南宋王朝偏安于江南期间,中原影戏便随难民南渡,曾一度传播到了安徽等江淮地区;若按皮影大系来看,安徽皮影与山东皮影、河南东部皮影、苏北和苏中皮影同属于山东影系。江玉祥教授根据皮影戏影偶的制作、弄影的技术、唱功、灯光、舞台和乐器,把皮影戏分为秦晋影戏、滦州影戏、山东影系、杭州影戏、川鄂滇影戏、湘潭影戏、潮州影戏等七大系统。安徽皮影属于山东影系。安徽影戏的历史,因资料缺乏,难以详考。根据皮影艺人 师承关系、口述历史推算,安徽皮影大约在明末清初已经十分兴盛。
从尚在演出的安徽皮影戏班来看,皖北有灵璧皮影及传承人唐兆福夫妇,蚌埠皮影及传承人余家坤,固镇皮影及传承人张廷华;皖中有合肥马派皮影及传承人马飞; 皖南有宣城皮影及传承人何泽华,皖西有霍邱长集淮派皮影及传承人任 其安、涂生球等人。这些皮影艺人,曾经都是城市街 巷和农村田间地头的演艺明星,如今他们都在家乡守护着这门古老的皮影艺术。
在淮北平原东部,也曾美丽绽放着这样一支鲜活靓丽的民间奇葩,这就是泗县草沟乡秦桥村的秦家皮影。笔者等一行人曾经专程拜访秦家皮影,并有幸观看到农村原汁原味 的秦家皮影演出。泗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源地,被称为“泗州戏之 乡”。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泗县人民在泗县这块 古老土地上薪火相传,坚守家园,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秦家皮 影正是泗县珍贵而具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秦德华,1955 年出生,家住泗县草沟乡秦桥村,一辈子都在从事皮影戏的演出,是泗县秦家皮影的第五代传人。
据秦德华师傅介绍,清朝嘉庆年间,皮影戏已传至泗县城乡。秦家皮影由秦师傅的高祖父秦学恩组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秦家皮影何时传入,师从何门何派,因资料缺乏,无从查考。据秦师傅说,秦家皮影与灵璧皮影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秦家皮影可能源出灵璧“来门”皮影,于清 朝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组建。灵璧“来门”皮影大约始于清朝道光年间,为灵璧北乡来坝村人来兴宽所建。来兴宽在家乡组建皮影戏班,并经常带领皮影班社在家乡宿州、苏北徐州、豫东、鲁南等一带广大地区演出,享誉黄淮两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经营,来门皮影班社影响和规模日渐扩大,并形成了独立的流派。来兴宽晚年不曾外出演唱,只在故里广授门徒,同时不断研究皮影雕镞技巧和演出技术。来门皮影艺人足迹踏遍苏、鲁、豫、皖等十多个省,门徒主要来自苏、鲁、豫和安徽的淮河两岸,受业门生 皆自称“来门”皮影传人。
作为一种主要生存于民间的古老艺术,中国皮影戏完全依靠师傅授徒方式 传承,皮影技艺的传承基本上是靠师傅的口耳相传 和徒弟的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在一千余年的师傅 授徒方式中形成了“亲缘传承”“地缘传承”和“师缘 传承”三种师承关系。从地缘关系来看,泗县与灵璧紧邻,秦家皮影师出“来门”确系可能,属于“地缘 传承”方式。然而,秦家皮影自组建以来却是一种典型的 “亲缘传承”方式。秦家皮影是靠一代代具有亲缘关系的子承父业方式传承下来的。秦师傅的曾祖父 秦广化、祖父秦益丰、父亲秦龙钱,都耍得一手熟练 的皮影手艺,祖辈四代都靠皮影戏养家糊口。
历史上,泗县曾经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百姓生活相当困苦,许多人靠传艺卖 唱为生。皮影艺人唱念做打的功夫,在以皮影谋生 的艺人眼里,皮影就是自己的“饭碗”,一般不会轻 易传授于人的。尤其是那些经过长期摸索才总结岀 来的“绝活”更是如此。所以,靠皮影谋生的秦家皮 影,非父子不相传。而事实上,家传也“易子而教”, 有的老艺人甚至不到生命垂危时不会传给他人。所谓“宁给二亩地,不教一回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据称,秦家四代皮影艺人都不识字,依靠死记硬背和 勤学苦练,将皮影艺术融会贯通,他们头脑中都有几十部皮影剧目代代相传。
秦德华师傅非常喜爱皮影艺术。他6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皮影制作,10 岁时开始尝试登台表演,经 常与父亲一块在泗县、皖北和淮南城乡、皖南宣城、安庆、望江以及江苏淮阴、南京夫子庙、湖南湘潭和河南信阳等地售票演出。秦师傅还是皮影戏影偶雕 刻制作的能手。他还记得自己少时跟随父亲学习制 皮时的情景。刚开始时他只能在黄板纸上绘制皮 影,后来感到在黄板纸上绘制皮影实在不过瘾,希望 能在革皮上绘制,但是那时候要弄到一张革皮是相当不容易的。后来弄到一张防干纸,透明的,但有一 层油,染不上色,就用肥皂和墨汁磨揉在一起,解决 了染色的难题。后来他就在防干纸上绘制皮影,日积月累,皮影雕镂技艺也就练到家了。
中国皮影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作为一种古老 的乡土艺术,她与民间信俗密切关联。民间信俗与 民俗活动对皮影戏影响巨大。这种影响,“除体现 在民俗活动是影戏起源形成的源头,是影戏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也体现在民俗活动对影戏演出内容、 过程及仪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影响”。 泗县历史上是古泗州治所。泗州文化作为中华 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缩影。为了祈年禳灾,过去 各村庄集镇建有土地庙、水神庙、火龙庙、华佗庙、关 帝庙、娘娘庙,供设神位,常常定期举办庙会,盛况空前,其中尤以一年一度的幡龙山庙会为甚。泗县幡龙山庙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每逢岁时节令、庙会和民间祭神祀祖活动,村民们都会邀请皮影 戏班唱戏酬神,禳灾驱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农业习俗也是泗县影戏生存的土壤。泗县是重 要的农业区,又是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农业丰产、求雨驱蝗等仪式活动等,自然也都离 不开皮影戏。农村人家盼儿求女、祈求福寿、金榜题 名等等,都免不了向神灵许愿,愿望实现后,还要感 谢神灵,并履行自己的诺言。一般许愿多以“愿望 达成后,请皮影戏班唱戏来感谢神灵”。 然而,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进一步走向工业化 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社会信俗的巨大变化, 民间皮影的生存环境有了极大改变。城市化的进程 使得农耕信仰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新民俗中,极大破坏了民间皮影的文化空间,皮影市场急剧 萎缩,观众越来越少,也就剩下老年人把皮影作为追溯岁月的忆旧幻影。